【微塑膠】首發現人血含微塑膠恐殘留器官致癌 本港逾9成品牌樽裝水含微塑膠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2/03/29 12:08

最後更新: 2022/03/29 12:23

分享:

分享:

荷蘭研究發現,首次證實人體血液含有微塑膠,科學家擔心有機會殘留器官,或會致癌。

不僅食物被驗出含微塑膠,人體亦然。近日荷蘭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微塑膠,其中一半樣本含有常見於飲品膠樽的塑膠。科學家擔心,這些微塑膠有機會殘留人體器官,損害細胞,甚至有可能引發癌症。TOPick早前委託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的研究發現,本港市面有逾9成品牌樽裝水含微塑膠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一半樣本含飲品膠樽原料

衛報報道,是次研究由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 (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)生態毒理學教授Dick Vethaak及其團隊進行,本月22日於《國際環境》雜誌發表研究結果。研究團隊分析了22名匿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樣本,結果在17人的血液中發現微塑膠,比例佔了近80%。

其中,有一半血液樣本的微塑膠含有PET塑膠,是常用於製作飲品腸樽的原料。另有1/3樣本含有聚苯乙烯,是常於用包裝食品和其他產品的。有1/4樣本均含有聚乙烯,是常用於製作塑料袋的原料。研究團隊表示,是次採用的技術能檢測並分析小至0.0007毫米的顆粒,有部份血液樣本同時被驗出含有2至3種塑膠。

恐微塑膠殘留器官或致癌

Dick Vethaak教授表示:「我們的研究首次證明人類血液中含有聚合物顆粒,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結果。」但同時,他亦擔心這些微塑膠會被運送到全身,因早前曾有研究指出,嬰兒糞便中的微塑膠含量為成人的10倍,而用塑膠奶樽喝奶的嬰兒每天會吞下數百萬個微塑膠。至於空氣污染的顆粒則已知會進入人體,每年已導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。

他承認,未來須擴大研究去了解微塑膠是否保留體內、被運送到某些器官,例如通過血腦屏障(blood-brain barrier)以及濃度是否高到足以引發疾病。他認為,關於微塑膠和納米塑料如何影響人體結構及其過程,以及它們是否會轉化為細胞並誘發癌病變,這些問題一天比一天迫切,尤其在塑膠產量增長的情況下。

本港市面逾9成品牌樽裝水微含塑膠

TOPick曾於2020年委託香港都會大學(舊名「香港公開大學」)檢測和認證學系研究團隊,為市面常見10款、涉8個品牌共30瓶樽裝水,測試各樣本中大於100微米(μm)的微塑膠含量。結果發現,市面逾9成品牌樽裝水樣本,不論是礦泉水或蒸餾水均含大於100微米(μm)的微塑膠,其中一瓶最多可含46顆微塑膠。有中大醫生指出,若長期吸收微塑膠,會增加患上血管硬化、癌症的風險。完整調查結果【按此即睇】

根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,微塑膠是指微細的膠粒,國際間對此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,但歐洲食物安全局把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.1微米與5000微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,亦即微小如某些細菌,以至大如一顆黃豆般的膠粒。 在海洋環境中可發現不同源頭產生的微塑膠,既有微小的顆粒(例如來自磨砂皮膚護理產品),也有從大件塑膠廢料分解出來的碎屑。

香港經濟日報》TOPick新聞「第三屆全港小學生中文作文大賽」 立即參加:https://bit.ly/3CrwGul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責任編輯:羅嘉欣